攻掠天下,历史上唐太宗偃武修文为什么能贞观之治?
唐朝“偃武修文”和其经历的战争有关系,隋末时,战火频燃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在此背景下,唐朝统治者必须休养生息,安定社会生产,才会使封建统治安稳。

宋朝重文轻武,是因为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权利,以文人代替武将管理地方事务;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经验,认为权利过重,会有谋逆之嫌疑;宋代科举考试发达,文人辈出,使宋代文学发展得百花齐放。
一、唐太宗即位时,为什么“偃武”?唐太宗在位之时,政治相对清明,他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的国策,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。
在隋末征伐过重的教训下,唐太宗任用贤能,广开言路,自我克制,休养生息,文教复兴,完善了科举制度,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。
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吸取教训,认识到人民群众浩大的力量,总结出“水可载舟亦可覆舟”的道理,特别是唐太宗刚即位之时,更是把这样理念进行到底,他爱惜民力,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征发徭役。隋末的奢侈淫糜加快了灭国脚步,唐太宗知道这样做的弊端,甚至不轻易大兴土木。他还消除冗官冗员,合并州县,减轻人民负担,这一系列措施都是唐太宗与民休养的重大决策。
唐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里,对内整顿国家制度,对苍生百姓予以尊重,安定民生,对外也毫不怯懦,他打击北方强权东突厥,扩大唐帝国在周边的影响,从内外政策来看,唐朝并不是轻武,只是不轻易发动战争而已。
唐朝疆域辽阔,唐太宗并不是轻武之人,在必要的时候,对于打击北方强权政治也绝不手软
二、唐朝为什么“修文”唐朝重视文化发展,1.设馆兴学;2撰经修史;由于唐初的经济繁荣昌盛,文化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
唐诗在此时百花齐放,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诗人,唐初的政治措施开明,社会矛盾缓和、农民生活得到改善,社会生产恢复发展,社会秩序安定,诗歌、音乐、书法、绘画等在文化沃土上开花结果。社会安定,广大文人墨客创作情绪更加激荡。
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局面呢?
1、唐太宗以隋亡为镜
隋末的民变,各地的割据势力,让唐太宗深刻的明白人民的力量,唐太宗以史为镜,常常引以为戒,克制欲望,善于纳谏,在君臣的努力下,终于形成了“贞观之治”的繁荣局面。
2、一个贤明的领导人,是国家之幸
唐太宗即位后,励精图治,整饬吏治,薄赋尚俭,致力复兴文教,使隋末留下来的遗患得到了解决。
3、唐太宗麾下人才济济
太宗手下名臣辈出,房玄龄、杜如晦,人称“房谋杜断”,魏征更是直言善谏。
4、唐太宗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
他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,裁撤无用官员,解决了冗官,减轻百姓负担。
5、唐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,曾多次对外用兵,他并不是从来不用武力,而是用到刀刃之上,太宗用武,四方来朝,声威远播。
正因为有了休养生息,唐朝才使得民生改善,“偃武修文”更让大唐国力强盛,文化繁荣,形成“贞观之治”。
三、宋朝为什么形成重文轻武呢?
由于宋太祖争夺天下之时,看到唐末的军阀割据,武将把持朝政,使得天子权利得不到发挥,手握重兵的军阀各自为政,朝廷权利视同摆设。所以宋太祖认定只有重文轻武才是平定乱世之根本,但是他只考虑了国内的斗争,没有看到国土边疆的安危问题,特别是北宋之时,周边强敌环视,厉兵秣马的等待蚕食中原沃土。
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,夺得后周政权,建立大宋,称为宋太祖。他以武力夺得政权后,他害怕武将权利过大,遂“杯酒释兵权”,来了一个过河拆桥的戏码。从一开始,宋太祖就不相信武将会乖乖臣服自己,他担心武将篡位。所以他用文官代替武将治理地方事务,他想到了篡位的事,但是没有想到以后北方强敌,金、辽之事。
陈桥兵变,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,成功后解除武将兵权,但是他却忽略了周边的强敌。
宋朝时的科举制度发达,文人墨客辈出,特别是词的发展,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,甚至出现了很多流派,柳永、苏轼都是宋代杰出的词人,宋代重文的国策,使文化发展空前繁荣,特别是宋初之时,词多以伤春悲秋为主,到了后期,由于国破家亡的政治原因,诗词也偏向了国仇家恨。
四、宋朝“重文轻武”的利弊
利:限制了武将乃至整个官僚体系的权力,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。
弊: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,在行军打仗方面得不到有利支持,严重的束缚武将在战场上的发挥,“靖康之耻”爆发之时,满朝文武,居然没有能上战场之人。重文还造成冗官冗员的负面作用,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。
综合上述观点,唐朝“偃武修文”是吸取隋末灭国教训,不轻易发动战争,并不是说轻视武力,实际上唐太宗在位期间对北方少数民族强权并没有妥协过,一直是用武力征服的他们,甚至做到了“四方来朝”的繁荣局面。
宋朝的“重文轻武”与宋太祖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,他认为武将是不安定因素,特别是唐末时,军阀割据的局面,让宋代统治者不相信武将,以文官来代替武将处理地方事务,又由于宋代经济发达,社会繁荣,所以诗词文学,达到了空前发展的一个新高潮。
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?
误传千年的成语——两肋插刀
秦叔宝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好汉,他脚踏黄河两岸,锏打山东六府,威名赫赫。没有发迹之前,曾在本地县衙当差。
(秦叔宝)
有一次,县太爷接到朝庭指令,要缉拿境内“响马”要犯,就派秦叔宝带领捕快实施抓捕。
所谓“响马”,就是绿林好汉,草莽英雄。
他们劫富济贫,替天行道,遇到官府围剿、生死攸关的时候,就会发射手上的一支穿云箭,声闻数里,然后千军万马来相救,便可杀出重围。
秦叔宝结交的江湖朋友中,就有一些“响马”英雄。
秦叔宝为搭救朋友,先派人暗中通知被通缉的朋友躲避,在抓捕途中,故意带领众捕快走岔道。
最后,抓捕行动失败,秦叔宝受牵连险些丧命。
而岔道口附近的村庄就是“两肋庄”。数年后,秦叔宝又为搭救朋友,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。
又路过了“两肋庄”。 在岔道想起了要去看望妻儿,一条路去历城,一条路去登州,一条路回家门。
犹豫片刻,最终还是为朋友,毅然决然地去了登州。
(岔道啊,朋友太多,奈何!)
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叔宝的义气深重,后被说书人传为“两肋岔道,义气千秋”。
说书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流程中,添枝加叶、借题生发、 艺术再创作。
“两肋岔道”的“岔道”谐音“插刀”,最后演化成“为朋友两肋插刀”。
在自已的两肋上插上两把刀,然后到街上去逛两圈,明晃晃,晃瞎人眼,方体现出对朋友的豪情义举。
后来有人把背叛朋友戏称为“为了保住自己两肋,插朋友两刀”。
鲜血淋漓的成语——染指于鼎
春秋时期,刚继位的郑灵公就因为一鼎“鼋汤”,被臣子杀死。
郑国大夫公子宋、子家一起去见郑灵公,路上公子宋突然“食指大动”,便对子家说,我能占卜到等会就可吃到美味。
(食指大动)
到了宫殿里,刚好看到郑灵公的厨师在宰杀楚国献上的一只“鼋”,于是相视而笑。
郑灵公看到便好奇地多嘴问了一句,子家便把公子宋食指大动的事情告诉了他。
郑灵公听到后不动声色,他故意把所有地士大夫都叫来,一起分享美味。结果每个人都分到了汤,独独就不给公子宋。
公子宋觉得大丢面子,于是大摇大摆地走到了汤鼎前,伸出手指,伸入鼎中,再放入嘴中蘸食鼋汤,扬长而去。
这就是“染指于鼎”典故的由来了。 郑灵公大怒,公子宋丢了面子,于是暗地里都想除掉对方,结果公子宋技高一筹,郑灵公死。
苦哈哈的成语——铸成大错
唐末年间,魏博节度使罗绍威镇不住手下的牙兵,而这些牙兵,也想杀死罗绍威。
罗绍威便请当时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派兵前来镇压。结果,请神容易送神难,朱温一代枭雄,便把军队扔在了魏博,让罗绍威帮他养兵。
真是“吃他娘,喝他娘,朱温养兵不用粮”啊。为了送走这一座瘟神的兵,罗绍威花费掉了魏博屯积了好几十年的军资物资,算起来都有百亿钱以上。
(魏博节度使)
朱温吃得脸肥耳朵大,就把兵收回去了。
等到宣武军走了之后,罗绍威看向一个个空荡荡的库房,痛自肺腑地捶胸发出哀叹,“聚六郡三十四县之铁,不能为此错也!”
把六郡(魏、博、相、卫、贝、澶六州)三十四县的铁收拢起来,都不能铸造成这么大的一个“错”啊!
后来这句话就变成了“铸成大错”的四字成语。
七字故事成语——画龙画虎难画骨
相传庄生具有一身法术。这一天他外出归家,路过一片新坟,却见一美貌女人在用着一把扇子,边哭边往新坟猛扇风。
庄子见之大奇,便上前去问为何如此?
妇人便答道,“坟中乃是我夫,生时相爱,死不能舍。临终前他有遗言:待坟土被风吹干,我才可以改嫁”。可是新坟难干, 妇人便迫不及待地拿了扇子来扇坟。
庄子见其可怜,便接过妇人手中扇子,猛扇两下,坟头的土便干了,女人于是千恩万谢而去。
(庄生扇坟)
庄子回到家之后,便把这个故事讲给她的媳妇田氏听,田氏听后大骂这个女人的无情。
庄子听后,便吟道:“不是冤家不聚头,冤家相聚几时休?早知死后无情义,索把生前恩爱勾。”她媳妇一听就不乐意了,于是大骂庄生。
庄生无奈,便道,“我没有说你,我只是感叹生前总说千种好,死后哪有百日恩而已。”
田氏大怒,说“忠臣不事二主,烈女不嫁二夫”。
庄子不发一言,当晚便离世而去。
他媳妇一阵痛哭之后,便为庄子收了尸,装到棺材里,按当时的习俗,妻子要为夫守灵七七四十九天,方能下葬。
苦守五天之后。
恰巧,一个玉面公子带着一老仆上门借宿。
看到书生面如满月,此时的田氏早已心猿意马,便有了托付终生的意思。
当晚,正待花烛洞房燕耳之际,玉面书生突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。
老仆赶来,大呼不妙,原来此书生原乃一王子,经常犯这个病,便要服用死囚的脑髓才能救之。
但此时出门在外,哪有死囚?田氏眼中一亮,死人的脑髓何如?
老仆赶紧答道,“死不超七日便可!”
于田氏轰隆隆地冲出门,拿了一把斧头,劈开了庄生的棺材板,却见棺中的庄生突然惊坐起。
(专家说是这把斧)
庄生看到田氏手上的利斧在夜间暗闪寒光。
于是,拍棺而歌: 生前个个说恩深,死后人人欲扇魂。 画龙画虎难画骨,知人知面不知心。
歌罢,取火,屋宇俱焚,连棺木皆化为灰烬,从此骑上大鲲,遨游四海! 一代道家宗师真人由此诞生。
歪眼小史工作室
文——千古
攻掠是什么意思?
攻掠
拼音:gōng lüě
攻掠词语分解
攻的解释 攻 gōng 打击,与“守”相对:攻击。攻占。攻取。攻心。攻关。攻陷。 指责,驳斥:攻难(n刵 )。群起而攻之。 治病:以毒攻毒。 致力学习或研究:攻读。攻书。专攻医学。 守防 笔画数:7; 部首:掠的解释 掠 l<è 夺取:掠夺。掠取。抢掠。劫掠。 擦过:掠视。浮光掠影。 拷打:掠笞。掠治。拷掠。 砍伐:掠林。 顺手抓取:随手掠起一根棍子。 笔画数:11; 部首:扌; 笔顺编号:12141251234
攻掠的意思
袭击抢夺。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:“ 戴渊 少时,游侠不治行检。尝在 江 淮 间,攻掠商旅。” 郭沫若 《中国史稿》第三编第四章第四节:“以后 匈奴 统治集团仍时常向南攻掠。”
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?
秦末汉初,中原虽然战乱不休,但是匈奴也正在整合之中,实力不足以进犯中原。公元前247年前后,赵国大将李牧率战车一千三百辆,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,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,善射的士兵十万人,一战斩杀匈奴勇士15万有余,匈奴元气大伤。公元前215年,秦朝大将蒙恬率三十万精锐秦军北伐匈奴,一战斩杀匈奴十余万精壮,匈奴后退七百里以避秦锋。
三十年间,匈奴损失近三十万精锐,自然没有实力在楚汉战争时期入侵中原。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,三年秦末战争,四年楚汉战争,中原战火连天,无暇顾及外事。匈奴在冒顿单于的整顿下,趁中原混战期间,他整合匈奴各部,击灭东胡,打败月氏,实力大涨。冒顿趁楚汉战争之机,收复了秦朝攻占的匈奴之地,并在汉朝建立后出兵攻掠汉地。汉匈战争持续了两百余年,最终北匈奴远遁欧洲,南匈奴化入华夏。
西晋建立后,整体国力是强于周边胡族政权的,南匈奴都已经臣服于西晋。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大损,实力降至一个三流诸侯国的实力。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,期间时有战乱,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握全国,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。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,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,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,南方亦有变民杜曾、王如及张昌的起事。
这些战事都对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,饥荒、疫病频生,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,成为流民。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元气大伤,周边胡族经过多年休养生息,在战争中不断壮大,实力超过了西晋。匈奴族人刘渊在八王之乱中与成都王联结,并借此联结匈奴诸部,壮大实力。成都王被王浚等击败后,刘渊就乘时而起,建立汉国,更是日后灭亡西晋的力量。西晋东迁后,北方大地陷入五胡的统治之中,东晋偏安一隅,导致了五胡十六国、南北朝并立的局面长达三百余年。
功成天下张辽和陆逊哪个值得?
功成天下张辽和陆逊,陆逊值得培养,陆逊输出高,有群攻技能,比张辽好用。
张辽,字文远,雁门马邑人,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,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。早年在辗转群雄势力,恪尽职守。曾亲自劝降昌豨,攻袁氏而转战河北,驱逐辽东大将柳毅,平定新军叛乱,击灭陈兰、梅成。此后,驰骋江淮,在215年的合肥之战中,令东吴军队全都披靡溃败。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